农历二月初八灌阳农具节
灌阳的“二月八”自唐代以来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、中华民国,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一直是黄关云台寺的庙会,历史变迁,国家兴衰,但香火始终不断。
坐落在桂林灌阳县最开阔的腹地云台寺有九龙戏珠之称。寺院坐西朝东,背靠海洋山系,九条山脉从海洋山脊蜿延迂回汇聚于此,清泉从密林深处流入;寺院前左右两公里处是两座方圆千米高百米的喀斯特山,左方如一头雄狮,名曰狮山寨,右方如一头黄牛,名曰黄牛寨,都坐视前方;寺院正前方二十公里处是都庞岭山腰五条山系余脉,如五匹骏马奔腾而来归槽寻食,名曰五马山。海洋山、都庞岭都是海拔近两千米的山脉,长年云雾缭绕。云台寺所处的黄关镇谷地方圆数十公里,海拔约 300米,与都庞岭韭菜岭海拔2009.3米相比,落差1700多米。滔滔不绝的灌江从谷地中间由南向北奔向湘江,入注长江,西东流向的牛湾河绕云台寺于 黄牛寨汇入灌江,贯穿谷地南北的二级公路直通桂林、阳朔、湖南等地。有诗曰:“一生游景千百处,不如云台览一周;身离仙境心却在,梦消无处挂心头”。
唐武后则天初年(约公元687年),长安法师洞源高僧抵达今黄关镇狮山寨,见此处西向一条条山岭云雾荡漾,若传说中“混沌初开,莲花拥坐”之状,颇如佛意 圣地,逐至七道岭脚夯土为墙,盖以树皮,结芦为刹,以每朝云雾四冥为其启名“云台寺”。
洞源法师在化缘过程中,见乡间诸多百姓疾苦,每到春天,连锄犁农具、稻粟种子都买不起,误春误年。于是,洞源法师在早春二月初八日即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这一天,将每年化缘所得来的钱全部施舍给买不起农具、种子的贫困人家,以度穷人春耕。如此年复一年,此举似乎成了云台寺的规矩。每年“二月八”这天,都有 诸多穷人到云台寺烧香拜佛,领受布施。而制作农具、种子多余的人们则也在这天赶往云台寺拜佛卖货。布施买卖相聚,拜佛交易结缘。这就是“二月八”的雏形。
农具节上售卖的农产品
约四十年后,即唐开元十六年(公元728年),一位“吴越人之宦”的大施主洞源澈掷金数十万两,历经十年,建成庞大的云台寺院。二月初八这天,大行布施,或以钱,或购买农具、种子施舍给穷困百姓,以助春耕。继而,信众、弟子日增,香客游人接踵。尤以二月初八这天,乘拜佛、营生、游览三利之便,或受用布施,或买卖农具,或观赏胜景,穷庶殷富,三教九流,千家万户都赶“二月八”,并且垂青周边县份信众客商,从而形成集拜佛、商贸、观光于一体,形成盛大的“二月八”庙会。此后,盛会经久不衰,且越演越烈,传播范围涉及周边诸省,远至湖广、江浙。云台寺多家省级会馆证明了这一点。
“二月八”此日,方圆百里湘桂边境全州、兴安、恭城、灵川、湖南道县、江永等县的村民、商贩,许多家庭几乎倾巢而出,从四面八方涌进云台寺。据史料记载, 云台寺设有湖、广、江、浙等多家会馆,外省的客人,从二月初一就纷纷云集云台寺预定房间,一直到十五日之后才离寺,满载而归。云台寺成了人们想往、追踪的 圣地。
每每此日,日未当午,方圆数里的云台寺已人山人海,香烟缭绕,钟声悠扬。人们购买蓑衣斗篷,凉席篾货;民间的采茶剧、木偶戏时时赢得满场喝彩;耍猴子的、卖武艺的也常常博得观众掌声;四处奔跑的小孩用青竹做成的“叫叫”吹得震耳欲聋,娘娘们挤进人缝里追打,捉迷藏似的;这里的饮食有米粉、油砣、麻圆、花生宝塔、羊角粽子、香菇十八妹(味)、冬酒二十哥(锅),应有尽有;摊位前坐的、站的、蹲的,一缕缕炊烟缭绕,一阵阵香味扑鼻,尤以油炸麻圆粑粑香飘十里, 一派繁荣景象。当太阳西斜时,寺宇金碧辉煌,商贩乐哈哈地收拾摊具,闺妇踏歌,醉汉扛着犁耙趔趄而归,梵神暮鼓,音波十里。这一幅鲜活而又美丽的画卷不知唤起多少人,特别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们多么美好的憧憬。
“二月八”庙会,虽然人声鼎沸,但人人姿态和谐,绝无相骂之气。尽管人多拥挤,但都十分注意避免踩到他人的脚;偶尔踩到,也都以“善哉,请谅”之语致歉。当货卖不完,寺院协助商贩将铁木笨重物具原地堆放,僧人负责保护,第二天亦可再买。第三天若又未能卖完,寺院则以成本价将其收购,用于日后布施。中国是礼仪之邦,这活生生的事实跃于纸上,这是传统,是和谐,是美好的“菜根”生活环境。
云台寺“二月八”庙会人数多少,用老人的话说:“除不能去的,灌阳人都赶‘二月八’”。云台寺为湘桂圣地,湘桂两地的商贩、信徒成千上万,江永一个县有时 达四、五千人,他们总是先期抵达。灌阳宋时为三万二千多人,民国三十八年是十二万八千多人,旧时赶“二月八”的估计有七、八万之众。
在一个边陲小县有如此盛大庙会,不仅湘桂、岭南,乃至全国各佛教圣地其规模屈指可数。云台寺为岭南三大名刹名之一名不虚传。
“二月八”,最初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,当洞源法师于二月初八百岁圆寂时,正是寿高一百六十六岁、数度移住云台寺传播净土法门、人称寿佛爷爷的全州 湘山寺全真大师诞生之日。传说中,这天拜佛最为灵应,就是所买的农具也经久耐用,继而,“二月八”成了纪念寿佛爷诞生的盛大庙会。
据史料记载,寿佛爷佛名全真,俗姓周,名宗惠,兄弟间全真排行第三,生于唐朝开元十六年(公元729年),至2010年已有1281年。出生在湖南省郴州今资兴市原程水乡周源山,父周鼎,母熊氏,十六岁拜别父母,二十岁随着道钦禅师进京晋谒唐玄宗皇帝,二十七岁即唐肃宗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四月到达全州县(原名为湘源县)佛教圣地湘山开创净土院传播佛学。由于他德懋寿高,远近都尊他为“无量寿佛爷”,宋朝建中靖国元年(公元1101年)宋徽宗加封全真为“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”。为了纪念他,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全真佛名命名,改湘源县为清湘县,置全州,相沿至今。清康熙五十二年,康熙皇帝玄烨亲书 “寿世慈荫”匾额。清咸丰九年,咸丰皇帝奕贮赦封全真大师为“保惠无量寿佛”,享有“西祖阿弥陀,东宗无量寿”之美誉,与释迦牟尼相提并论。全国各地佛教的寺院大都供奉寿佛爷佛像,有的地方还专门建有寿佛殿,云台寺就是之一。可见“无量寿佛爷”全真大师在佛教界地位十分显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