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
English

中文

注册

古时的传统计时知识知道多少

首页    民俗常识    古时的传统计时知识知道多少

古时一般用时、刻、更、点来计时。古代计时法基本上为十二时辰制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,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,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呋、晡时、日人、黄昏、人定。后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,取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,所以又叫做地支计时法。以二七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民俗常识5

大约西周之前,古人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,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,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,则1刻等于14分24秒。“百刻制”是我国最古老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。到了汉代,在使用“百刻制”的同时,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“太阳方位计时”法。圭表由两部分组成: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,叫做表;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,叫做圭。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,所以才有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的俗语。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,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,这就是时辰的来历。到了隋唐,“太阳方位计时”正式演变为“十二时辰计时”。“百刻制”与“十二时辰计时”并用,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。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,不好计算,又先后改为96刻、108刻和120刻。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,每个时辰八刻,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。换算成现在的计时就是:一天十二个时辰即一个时辰是2小时;每个时辰八刻,即每刻15分钟。

   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,按时更换,叫“五更”。戌时为一更,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;亥时为二更,就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;子时为三更,就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;丑时为四更,就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;寅时为五更,为凌晨三点到五点。“鼓角”、“钟鼓”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

民俗常识16

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,以下漏击点为名,一更分为五点,所以一点合现在的24分钟。如“三更两点”就是指23:48;“五更三焦”就是指04:12。

2018年10月12日 22:34
浏览量:0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