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巳节,俗称三月三,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又被 称为“女儿节”,同时上巳节与中秋节、元宵节这两个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三大“情人节”。
上古时代以“天干地支”地支的历法计算年岁,因此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,谓之“上巳”,“上巳”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,魏晋以后,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,故又称“重三”或“三月三”。
古时代上巳节是“祓禊”的日子。祓禊,就是到水滨去洗濯,去除宿垢,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,有祈福的意义。《论语》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。同样《周礼》郑玄注: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。”《后汉书》:“是月上巳,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,曰洗濯,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”中也有相近的记载。两汉时祓禊甚至成为国家大典,《西京杂记》:“三月上巳,张乐于流水。”两汉皇室祓禊分别在灞水和洛水进行。可见在当时的上巳节已经是十分重要的节日。
魏晋以后,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、纵情山水的风尚,对人们而言,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,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。西晋《夏仲御别传》形容上巳时的洛阳“男则朱服耀路,女则锦绮粲烂”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。到了魏晋时代,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、公卿大臣、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,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——曲水流觞,即禊饮。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……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”王羲之的这篇兰亭集序正是对此情景的生动写照。
到了唐朝,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。宋人吴自牧在《梦粱录·卷二》中写道:“唐朝赐宴曲江,倾都禊饮踏青”,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,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,在曲江畔宴饮、郊游的景象。杜甫的《丽人行》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……”中唐诗人白居易在《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》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。
宋朝后期,由于理学的盛行,男女大防,因此除了上元节(元宵节)等几个少数节日外,男女出游受到了约束,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,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,但是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,只不过不再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的习俗了。
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一些少数民族积极吸取并与自己的文化相融合,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,时至今日,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,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,“三月三”的传说依旧在壮族、侗族、布依族、瑶族、黎族、畲族、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。
“三月三”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,更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,也是汉、瑶、苗、侗、仫佬、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。2014年起,"壮族三月三"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,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。每到“三月三”,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,开展抢花炮、打铜鼓、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。
又是一年的“三月三”上巳节,水边没有了娇丽的倩影,疫情依然困扰着我们,却困不住人们对于春的渴望,对生活的热爱。虽然,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上巳节,却因为有广西知道了“三月三”。相信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上巳节,知道歌圩节。让广西的山歌唱遍大江南北,让我们的节日在现代传承发展,再续辉煌。